一抨泥土,遇見石灣,便有了佛山陶藝的模樣。
一次碰撞,相約新媒體園,從此佛山陶藝便有了不一樣的成長軌跡。
傳統陶藝與現代審美、手工匠人與創意營銷
當傳統的手藝遇上創新的工藝
藝術IP如何傳承和創新?
近日,由佛山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指導、佛山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主辦,佛山新媒體產業園承辦的《佳牛有約》展暨傳統藝術IP如何創新和活化運營交流會順利舉行。
▲從左往右,依次是陳超、鄧成、陳雄軍、潘汾淋、劉和平、廖海峰、張鵬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廣東省文史館工藝美術研究院研究員、佛山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潘汾淋領銜陶藝屆大咖、廖家窯藝術館館長廖海峰、佛山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劉和平、廣東誠成文化藝術創始人鄧成、廣東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陳雄軍以及恒新增材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經理陳超、星聚匯智數字傳播機構總經理張鵬等嘉賓,一同探討陶藝傳承與發展所面臨的市場轉向和拓新問題。

以下是現場提問和對話環節,Q代表主持人提問,嘉賓精彩回答以饗讀者。
Q:今天探討的主題是傳統藝術IP的創新和活化運營,大家來新媒體園,肯定忽略不掉園區的“網紅公仔”,其實這件作品的幕后推手就是恒新增材這家3D打印公司。陳經理先跟我們分享下這里頭的故事,藝術創作怎么和3D打印結合?對藝術和藝術家來說,3D打印意味著什么機會和可能?傳統陶藝如何做衍生品?
陳超:這套公仔是廣美魏華教授China 功夫的復刻作品,恒新增材運用了自主研發的手持式高精度藍光掃描儀對魏老師的原版作品做了掃描,通過掃描獲取了原版作品的高精度數據,然后對數據進行了放大處理。相較于傳統的CNC銑削,通過3D打印的作品完美的還原了魏老師原作品的各種細節特征,而傳統的戶外雕塑內膽常使用泡沫銑削而成,很多細節的表現就會丟失,并且傳統銑削加工需要4天加工時間,但是通過多臺3D打印機同時加工,只用了2天完成,時間節約了一半??紤]到作品需要長時間的戶外放置,我們又在3D打印的作品上涂上了一層玻璃鋼材質,保證了在戶外放置的耐溫及強度。最后魏老師工作室又為這批作品繪上了藝術的涂裝,這就是這套china 功夫復刻作品的制作故事。
藝術創作怎么和3D打印結合,這也是我們3D打印圈一直在摸索的一個方向,我想表達的一個觀念是3D打印可以更大的發揮藝術創作者的創作空間,并且我相信3D打印工藝未來會應用到更多的藝術創作中。
3D打印是一種先進的加工方式,其主要的特點就是不受結構限制,可以制作任意復雜的形狀,那么就解決了藝術創作者和加工手段之間很大的一個矛盾,在過去不管是藝術創作還是產品工業設計,往往到最后都會向加工手段做出妥協,因為即便創意再好,但是在過去傳統的加工手段沒辦法制作出來,只能選擇妥協或者直接放棄,那現在有了3D打印技術,藝術家和設計師就可以盡情的放飛自己創意,各種天馬行空,最后都可以交給3d打印來實現。
傳統陶藝如果做衍生品,這個問題我之前和魏老師、包括在場的廖老師也探討過多次,傳統陶藝作品比較古樸,我們覺得可以加入一些3D打印鏤空復雜的元素,比如金屬3D打印,尼龍3D打印的配件或者作品的某一部分運用3D打印工藝加工一部分傳統沒辦法實現的,起到點綴的作用,不破壞傳統的陶藝作品的韻味,但同時又加入了一絲現代的元素和制作工藝,可能會使得這類陶藝衍生品的受眾用戶更年輕化一點,目前在飾品的創作中,已有多家工作室,在運用3D打印創作飾品,其特點就是造型新穎、時尚,很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所有我們覺得陶藝衍生品也可以往這個方向做出一些嘗試。
Q:陳經理剛提到在場的廖老師其實公司的合作伙伴,所以想問下廖老師,在打造廖家窯這張文化名片上,利用了哪些新技術、新模式?說起廖家窯,“父傳子”的代際傳承是它薪火相傳的重要方式?;趧撔碌囊暯?,您覺得跨代創業要注意哪些問題?
廖海峰:創業必須要有創業的一個基礎,剛好我父親對石灣陶瓷的泥、釉、火都比較熟悉,所以剛好我傳承了他這方面的技術。創業的話,如果自己不會(技術)的話就比較受限,加上我父親比較全面研究這些技術,所以我是夠基礎、夠條件自己去創業。
在創新方面,我現在結合很多3D打印技術,作為一個新科技的輔助手段,3D打印可以更加省時省力,而且出品比較穩定。大家都知道,近兩年石灣陶藝整個行業比較低迷,急需一種新的創新渠道。以廖家窯為例,最近我們選擇跟中國郵政合作,把大眾很熟悉的生肖郵票變成立體化的作品。作品一旦完成,可以借由3D打印技術進行建模、開模、直至量化生產?,F在世界更新迭代加快,所以作為一項傳統事業,石灣陶藝也需要去摸索可以改良的路徑,大家一起研究,共同進步,整個行業才會更加良性發展。
Q:現實世界迭代加快,的確眼下一塊屏幕,通過直播,可能就有了成千上萬的流量。張總覺得藝術陶藝如何借助抖音、快手、淘寶等直播平臺嘗試新的營銷方式拓寬市場?在線上營銷這塊,藝術陶瓷選品得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張鵬:以前做生意或做商業化的東西,因為沒有數據,全憑自己這樣或別人那樣的某個想法,但隨著云模式的開啟,很多企業已經不再用人腦而是用數據分析問題了。因為數據的反饋結果要比人腦更精準,這是不用去反駁的事實。
關于如何利用抖音、快手、淘寶等直播平臺去拓寬傳統藝術的產品市場?這問題需分開來看,像淘寶、京東、天貓,唯品會這一類的平臺,我們一般稱之為一類電商。一類的電商最大的痛點就是流量很貴。現在至少是三塊、五塊,有的行業甚至十塊、二十塊才買到一個點擊流量。
在一類電商很貴的時候,像抖音,快手這類屬于是新媒體里面的自媒體,目前流量便宜,不用花費,主要靠內容帶貨出圈。在這套模式里面有個“人、貨、場”的概念。實際上人、貨、場里邊兒最大的一個痛點是在于貨。貨不好,誰都賣不動。
帶貨的過程是在于展現貨的過程之美,也就是通過新媒體去打通銷售渠道。比如產品的設計元素怎么來的,產品怎么3D建模,產品怎么展示細節最終又呈現一個成品,只要把過程全部展示出來,那么一定能達到它的銷售效果。因為新媒體的算法機制,核心在于內容,內容自帶流量,而不像淘寶,天貓那樣在于燒多少錢。
選品上,很多時候這個品類它的精神屬性夠不夠強,也決定了它到底好不好賣。如果說在精神文化上達不到消費者閾值的時候,他必然賣不動。你比如說泛家居行業,抖音目前有6億用戶,泛家居行業的人口可能不超過500萬,也就是說如果是做制造業,建材類的一個抖音號,他如果能達到500萬真實粉絲量,他絕對是一個行業巨頭,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怎么在龐大的人群中通過數據分析,找到喜歡石灣公仔的目標人群,只要找出來,每天推送他們喜歡的內容就能起到銷售的效果。我覺得小眾行業并不在于流量的大小,而在于流量的精髓性。
Q:說到品類,潘大師的“蟲、蟻、花、果”獨具個性的創作將佛山的陶藝引領走向不同尋常的道路,這傳統變得“不傳統”這創新的方法論是什么?作為佛山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的會長,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您覺得如何打造佛山乃至中國藝術陶藝的IP呢?如何看待新型技術介入傳統藝術創作,商業表達和藝術創作應該如何銜接?
潘汾淋:我曾說藝術家的天職就是打破成見,我的創新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也引領了行業的發展,我的方法論在于引導創作與培養消費。
作為藝術家不能跑離消費群體太遠,否則消費群體看不到你,起不到引導作用。但又不能在消費群體當中。引導創作好比一場長跑比賽,你能贏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為跑在前面的那幾個,并與后者保持一定的距離,與此同時一定要用超前的眼光培育潛在消費群體的喜愛,學會用世界通俗的表達方式讓消費者一眼就能看懂作品。
藝術IP的保護和開發價值歸根結底首先得讓你的作品有戶口,商標注冊或是版權登記,然后才形成衍生品或代工生產等開發形式。打造中國藝術陶藝的IP首先從精神性、獨特性、傳播性、商業性四個方面去進行打造。
1、精神性:中國已經由底層物質需求向高層精神需求轉變。而藝術陶藝恰恰是這種精神需求最好的服務載體。對于弘揚傳承地方文化、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提高民族文化素質有著積極的作用。
2、獨特性:陶瓷在國人心目中有著獨特的位置。中國人對陶瓷的感情幾乎是融入血液中的,中國就是陶瓷,陶瓷代表著中國。
3、傳播性:很多人都喜歡陶瓷,但對陶瓷的生產和燒制過程了解得并不多,喜歡陶瓷的人,定會對陶瓷癡迷,甚至會去尋蹤覓跡,尤其是很多年輕人喜歡陶藝和DIY陶瓷手工。有如此龐大的客戶群,完全可以通過藝術陶瓷打造出一個好的高端IP產品。
4、商業性:藝術陶瓷無論是從產業鏈和價值鏈都有很大的潛力,從普通的裝飾品到收藏品,市場的需求、供給,經營、獲取等等,整合藝術陶瓷行業、市場、企業、用戶等多層面都有投資價值和投資機會。
新型技術可以給藝術家帶來更大的便利,降低了創作的門檻,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來實現傳統藝術家無法企及的產出。但這一切回到了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藝術?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稱之為藝術,真正具有收藏及跨時代意義的藝術作品,仍然是鳳毛麟角。其次也與藏家群體有關。藏家永遠喜歡孤品,喜歡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不斷擴大市場的作品也只能算是產品、衍生品。
從個人經歷來看,藝術品在商業表達和藝術創作要考慮故事性、獨特性、娛樂性、建立粉絲群、布局衍生品市場等五個內容。
1、故事性:有一個美好的故事和寓意才能吸引人,好的IP故事是成功的前提。決定你的作品能否走得更遠。
2、獨特性:選取不可替代的資源,凸顯唯一性和排他性。
3、娛樂性:依托陶瓷的獨特生產工藝,讓參觀者對陶瓷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新奇感受和體驗,讓參觀者參與陶瓷制作,去接觸,去體驗,形成獨特的娛樂感。這種獨特的感受會增添用戶的黏性和回頭率,有助于品牌提升和推廣。
4、建立粉絲社群: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來管理客戶,建立粉絲社群,能夠更好地為電商引流。
|